第二届中国跨境投资并购峰会4月18-19日在上海举办,复星集团副总裁钱建农、三胞集团执行副总裁仲之浩、北京首创集团上海首泓投资公司执行总裁赵欣、晨哨集团研究部总监李关云进行圆桌论坛谈“中企如何面对第六次并购浪潮”,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在中国领先的民营企业,他们在下一盘更大的棋,也就是在全球几个锁定的产业,通过资本的运作来进行全球的产业链整合。刚才的例子,就是把旅游的相关上下端,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海外也进行了打通。接下来的环节是圆桌对话,探讨的主题是中国企业如何面对第六次并购浪潮。

  首先有请《福布斯》中文版执行主编康健先生主持,对话嘉宾复星集团副总裁钱建农、三胞集团执行副总裁仲之浩、北京首创集团上海首泓投资公司执行总裁赵欣、晨哨集团研究部总监李关云。

  康健:欢迎参加下午的圆桌对话环节,去年我们是900多亿外海外并购投资额,中国的FDI也就是1000多亿,根据晨哨的研究,我们是进入了第六次的并购浪潮,中国企业引领了这样一波并购潮。和过去强国间的并购不一样,这是一个由发展中国家限期的并购潮,这股浪潮从何而来,卷向何处?企业如何站立在潮头?非常高兴下午和四位嘉宾一起探讨。首先回到刚才的话题,我们第六次并购潮源何而起?背景如何?台上四位嘉宾谈谈并购的原因、并购的逻辑是什么。

  钱建农:所谓的“并购潮”,更多是中国企业越来越国际化。国际交流会越来越多。

  20多年前,我在德国留学,那时候要从北京飞到德国法兰克福,那时必须从北京到中东,从中东转到罗马,再到法兰克福。可以想到现在的全球交往和20多年前的交往完全不一样。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崛起。大家可以看到,全球有两个国家GDP是超过了10万亿,就是美国和中国。全球现在也都是在谈论2G的事情。中国的民营企业也在不断的成长,经历了这样的积累之后,民营企业的经营需要国际化。另外,全球的竞争也是越来越国际化,你即使不想出去,你也会受到全球国际化的影响。你只想做中国业务,也会面临全球的竞争压力。这样的情况下,你必然会有第六次浪潮的出现,未来,这个浪潮会愈演愈烈。

  仲之浩:钱总刚才说得非常好,今天早上各位嘉宾也说了很多,我主要从民营企业来说一下。一是国内市场的支持多了,无论是上市公司也好,非上市公司也好,在资本市场上我们可以借助的力量越来越多,所以我们有了背后的支持,我们的腰杆也挺得更直了,这也是我们过去在1、2年当中看到民营企业越来越大的原因。第二,在过去的几年,经济形势变化使得海外资产的价格相对来说不那么贵,这也是我们愿意去海外看这些资产,挑选适合我们战略发展的标的。第三,民营企业本身在国内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希望到海外学习战略、运营能力等方面。像零售业,去学习人家的零售业态的先进能力,这都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企业去海外的源动力之一。

  康健:仲总的意思,民营企业已经从墙内开发到了墙外香的阶段。

  赵欣:我认为从宏观来讲可以分国内、国外,金融危机之后,国外有相当一部分资产估值偏低,国内也有人民币走出去的政策,投资海外的渠道、流程有了支撑平台,也更方便。国内有产能过剩的问题,强大的产能背后至少到目前没有能够及时把需求抬上来,国内的资本急于找出口,08年国际上有很多的项目,价格又低,并购潮就自然而然形成了。如何在产业链上打造自己的平台,打造竞争力,走出去,学习人家的技术和管理能力。

  李关云:听了几位嘉宾的发言,我们晨哨也有一些判断,和大家分享一下。

  中国资本这两年走出去的速度增幅加大,有两类。一类是短期的财富投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近两年的跟踪中资海外并购的过程中,很多企业说发现海外资产太便宜了,对比A股和美股的PE倍数,国外的资产估值是国内的1/3。也就是说,你可以赚快钱了。像三胞和复星,他们会发现海外一些低估值的资产,这个低估值是什么意思?钱总和仲总的演讲当中说了,主要收购欧美资产,这些市场上有些企业的质量非常好,但市场空间有限。像三胞、复星他们收购之后,把这些资产嫁接到中国之后,成长的空间其实是非常大的。这是推动并购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们研究当中发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携手出海的趋势非常明显,像三胞收购了美国的零售连锁公司,就是和赛领资本合作的。复星的产业部门和中国动力基金之间也有一些合作,收购一些产能。我也想请两位和大家分享一下,未来怎么样更好的推进中国的产业资本携手中国的金融资本走出去,完成海外并购投资。

  钱建农: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走出去,肯定是需要一起配合的。确实,前期投的几个项目,包括最近完成的项目,也是和中国一些金融集团进行了很好的合作。随着中国产业资本的全球化投资增多,中国的金融机构,包括中国的银行,包括律所和其它的服务机构,都会随着产业资本的投资增加而去国外发展。实际上,金融本身也有一个全球化的过程。我们这块也在投很多,不光是自己的产业在投,金融也会寻找机会。

  仲之浩:金融和产业的结合,接下来肯定是民营企业去海外并购、在国内并购的重要手段。民营企业,能不能在产业上、能不能在所在的行业有一些具体的运营,战略上有一些想法?在资本上,我们找到金融产业和我们一起结合做这件事,对大家是双赢的事。我们能够在并购的过程中间,包括并购之后的公司运营方面,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专业技能,金融产业可以协助民营企业,更好的在并购过程中实现大家一起把杠杆做好,把事情做好,形成共赢的局面,这是现在包括未来的常态。

  赵欣:肯定要有一个相辅相成的“出海”结构,我更偏重金融资本出海优先。跨国并购,最难的是团队建设。一开始就一杆子插到底,很容易走弯路。金融资本当先,选一个对方标的国家最上乘的买家,以最大LP的方式和他组合,你通过观察他、控制他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学习他,同时带出你的队伍。就拿地产来说,我们目前找了美国一个重磅开发商,当然你找这样的开发商需要付出代价,对我们来讲这样的代价值得。首先你一定要拿到地产的第一手项目,你花了那么多钱和他合作,你可以知道他怎么玩的。我们继续整合资源,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团队足够硬,集团其它的资源也可以走出去,这就是我们循序渐进的想法。

  康健:刚才谈到第六次并购浪潮,这个浪潮到底是卷向何方?我们的投资标的应该是些什么样的公司、项目?在座的有几家公司可以谈谈,我们倾向于投资哪一类的?在未来的并购当中,在什么区域、什么行业?具有哪一类财务特性的公司可以并购这样的标的?反过来说,哪些公司不能作为并购标的,哪些类型要慎重对待?先请钱总说。

  钱建农:这是投哪些行业、哪些企业的问题。复星,是双轮驱动,保险+投资。保险,我们一定会强化保险业的投资,关键是投资这块,投往哪些地方?我们现在主要的重点,主要还是健康、快乐、时尚。投资过去更考虑是寻找一个产品、寻找一个企业,对于复星目前,我们是从另外一块说,从需求端出发,从人的基本需求,尤其是中国经济提升之后,中国人的需求到底在哪里?我们认为,目前对健康和快乐、时尚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所以我们会聚焦这几个行业。复星,现在在健康、快乐时尚方面,国内投入了很多,国外也在进行收购。尤其是健康产业,我们从一般的医疗到让你注重健康,从治疗不健康到如何让人活得更健康。同时,在快乐时尚领域,我们认为未来中产阶级不断增加的未来,简单的从日常生活当中可以判断中国家庭财富的积累。虽然中国经济增速在放缓,但是中国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是不断的提升,而且会向更高层次提升。大家可以看到,中国家庭的财富积累,从过去十几年、二十年来,已经积累非常多的财富了。在座可能很多家庭都买了很多套房子,基本都有汽车,但上一代基本没有这样的家庭财富积累。现在的80后、90后甚至00后,这些中国人口的未来消费跟老一辈的家庭消费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会强化快乐时尚的投资,这也是满足需求端。

  仲之浩:非常同意钱总的观点,我们的投资理念也比较类似。首先,最大的是考虑中国社会接下来会是什么样的社会,中国社会需要什么?中国人需要什么。我们完全赞同接下来的健康、养老医疗和大消费,这是我们未来10年或者几十年,是我们未来的投资主体。另外,作为战略投资人、产业投资人,也要结合我们集团自己已有的资产相关情况做相关的布局。比如我们有很多的零售资产,大家知道零售受到网上冲击很大,我们如何应对电商或者是O2O的影响?如何在这个领域做相关的投资并购,来把我们相关的资产竞争力提高?这也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我们在海外会看一些零售供应链端有很好能力的企业。

  刚才也问到什么样的企业我们会去投,从比较微观的角度来说有几个方面可以看,一个是大家一直说的价值被低估的企业,我们看哪些企业,在金融危机之后在欧洲、在美国,由于这些原因导致经营出现小的问题。比如这个公司去资本市场融资比较困难,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看到,可以利用中国资本优势,包括我们钱方面的优势,我们可以帮助这些企业提升价格,这是我们会重点关注的。

  赵欣:我们的考量,主要是配合产业布局的需求。我个人认为可以投的产业,有美国的房地产,虽然涨了一些,目前从信用程度来看还是有上升的空间。另外是绿色环保项目,这些产业链的上下游一旦打通,你的团队建立起来,这会是比较稳定的项目。还有新能源里面的地热项目,我觉得这有一个趋势吧,大家感受到了巨大的环境压力。在美国有绝大多数的州已经规定,电力里面有若干的百分比要从新能源里面出来,而且这个百分比在不断的增加。当中国足够强大,人均收入足够多,大家一定会追求对生活品质的需求。所以我们希望把新能源的技术嫁接回国内。像我们现在在看的一个国外的地热项目,这个项目的开发技术趋于成熟,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对接到中国,对我们的环境推动会是巨大的。

  李关云:晨哨,作为一个服务商和观察者的角度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建立了非常完善的监控制度,我们会做一个重资海外并购的系列报告,有月报、季报、年报,通过这些报告已经明确看出中资对外投向的变化。我们发现中国对外投资还是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从产业来看,可以感觉到明显的变化。原来占大头的煤矿业投资,现在有了停滞现象。对TMT行业、高端服务品牌的行业、生活类和技术类的并购,增幅非常大。从并购主体来看,公开市场监控到的跨境并购主力军主要有两股,从所有制性质来看,民营企业已经是绝对的主力军了,大家也比较了解。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一些油气行业基本已经停止了大规模的海外并购,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就会显得更明显。从行业方面,最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中国企业对海外保险类资产的兴趣,他们出售并购的幅度大大增加。听到这里我也想问一下钱总,媒体圈里面给郭广昌总取了一个“郭菲特”,也是因为复星学习巴菲特的模式非常成功。现在很多企业也想走这样的路,想做巴菲特的门徒。一季度有四笔中国企业对海外保险资产进行收购,您对这个并购的热度和趋势如何看?

  钱建农:我相信任何一个企业都会有它的特点来做一个事情。当然,全球范围尤其在中国,肯定也会有很多企业想做相同的事情。从复星本身来说,虽然是在学巴菲特的模式,但我相信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和自己的优势。从复星本身来说,我们去收保险集团,然后有重组的保险金用于我们的投资,另外一方面,复星已经有20多年深耕中国的产业基础。它在医药、地产、矿业、钢铁、消费品、零售、金融等,已经有了很深的产业基础。我们做投资的时候,结合我们的深厚产业基础,我们有能力帮助被投企业迅速提升。我相信每个企业在战略一样的情况下,实施的结果不一定一样。复星这样做,是考虑了这么多年来我们所具备的特点和优势,按照我们的企业来设计。巴菲特在美国发展到现在的程度,也是因为美国在战后经济不断成长,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中国会有一批这样的企业,成长为投资和产业的集团。

  康健:刚才几位嘉宾谈了自己的思考。我们谈到第六次并购浪潮,我们也不能忘记之前的并购,之前日资企业也在海外进行大规模的并购,也有很多企业是铩羽而归。包括麦肯锡也在之前的报告当中谈到,真正达成并购目的的公司不超过50%,中国企业过去有67%的海外并购并不太成功。海外并购当中,哪些挑战是我们需要面对的?

  钱建农:和日本相比,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日本上世纪也做了很多海外并购,也去买楼,去投资企业。中国会不会走同样的路?大家只要去东京走一圈就可以看出我们不一样的地方,你跑到东京,你很难找到德国汽车、美国汽车,基本都是日本的汽车。你到酒店里去喝他们的清酒,像拉菲等,都是中国市场把价格抬上去的。中国去投资这些企业,是我们帮他们发展。日本投资这些企业,是利用当地的市场,两者的区别很容易辨别。我更看好中国未来的全球投资,因为我们是包容的,我们是开放的,中国消费者也是完全开放的,也愿意接受国外的产品。现在对国产的产品反而是走了一个极端的,这不是很好的现象。另外一个角度讲,中国的市场是开放的。因为中国市场开放,中国也成为全球越来越重要的消费市场,这样的情况下你做的投资并购,像复星做的所有单子,几方都是欢迎的。企业欢迎,原有的股东如果不是100%卖给你,他也很高兴,有价值的增长。当地的政府也欢迎,他们鼓励企业和中国有更多的交流。这样的情况下,相信我们的收购和日本是完全不一样。

  仲之浩:首先完全同意钱总所的,我们海外并购,因为我们背后有祖国的强大靠山,我们有非常大的市场。买任何一个企业,背后不但带来的资本,还有市场,我们和以前的买家是不一样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去并购这些企业,根本不会想到我们要派我们的管理团队去英国管理我们收购的企业,去以色列管我们收购的企业。这在很多年前大家会说,我们要到当地去管,不然怎么管控?今天有很多的技术手段,你可以以董事会的形式管好当地的企业。我们的企业也在不断的成长,资本市场也在不断的成长,我们的包容心也在不断的成长,从双方的文化和融合上来说,我们现在能做的,要比10年前好得多。国外的人对我们整个中国进入国际社会的主流,也越来越能接纳。我们也越来越能理解,我们在国外并购的企业所固有的文化和做事的方式,双方可以更好的理解。我们和钱总一样,对海外并购成功整合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保持乐观。

  赵欣:我的理解,最大的挑战是团队的建设,正如我们集团领导在集团最开始出海的案例当中的感觉,会感慨地说,21世纪什么最珍贵?当然是人才。有经验、懂业务的人,对国外的规则、国际的规则不一定了解,英文也不一定流利,和下面的团队无法沟通。海外回来的有干劲,了解国际规则的人,业务方面有所欠缺。所以值得我们向复星、仲总他们学习。团队整合背后的大概念是文化整合,像嘉宾不断提到,完成收购不是结束,实现整合,变成“我们”才有意义。文化整合的是,我相信是通过团队整合实现的。团队的整合,当然是双方面的。首先,收购方要从顶层不断把中国元素注入,同时我们要适应被收购方底层的文化、法律、税务、宗教的问题,最后达到中间的契合点。谈到契合点,这就是艺术问题了,大家有不同的见解,我没有太多的资格去谈,这是我的小小见解。

  李关云:赵总谈得非常好,并购的交割是第一步,完成整合、增值,才能说这笔并购是成功的。在座三位中国大买手的企业,都在海外有了很好的投资。也请另外两位中国大买手分享一下下一步的整合,整合当中,你们觉得机遇在哪里?挑战在哪里?

  仲之浩:我个人有些不完全一样的见解,我们谈了很多的整合。其实,我们现代企业来说,并没有必要要求大家整在一起。我们在海外有些资产,和复星当然没法比,我们在海外有很多的员工,不可能要求大家整在一起,领导说句话你就听,这不太现实。我们用现代企业的规则来约束这些企业的运行,帮助他们寻找感觉。在很大的文化认同框架下,他们有足够的自主权、足够的管理权,我们并不需要去干涉他们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我只需要履行我们作为董事会的职责。需要双方协同的情况下,我们一起把协同做好。我们袁董事长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说,两个企业不能用兄弟来说,你没有办法要求大家想的一样。可能是一起生活的“双职工夫妻”,你忙你的,他忙他的,晚上一起回家忙孩子。等到我们需要协同的时候,我们和不同的企业一起协同。平时,我们给他提供支持,做好董事会,我们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来做,也希望这样的方式可以成功。

  钱建农:复星现在投的,基本是某个领域在全球领先的企业,像地中海俱乐部,我们投的是度假这块的领导企业。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做整合或者是投后管理,更多是帮助这些企业如何在产业里面有一些整合。这些企业本身它能做到当地或者全球领先,肯定有它的优势,包括它的管理团队也都是非常优秀的。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多的是支持这些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扩张,当然投资之前你的选择也非常重要,你选择投资的企业管理团队和文化和你是否一致?这也很重要。

  康健:几位企业都是成功的整合者,面临的挑战确实比较少。接下来是开放问题时间。

  王云帆:请问复星的钱总,地中海俱乐部,是复星的第一个目标,直到今年最后收关,在竞价的过程中,可能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时,我们看到最复杂、最曲折,最后又是以胜利收关的案例,非常罕见的案例。我相信这个过程当中会有大量的故事,市场上对这个项目也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大家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一种认为是“惨胜”。您是否可以从估值的角度,说说你们内部是怎么评价的?

  钱建农:这在法国历史上也是最长的,也是全球讨论最多的并购案。这中间,像云帆讲的非常曲折,我没有时间讲太多的细节。我主要回答估值这块,这也是大家讨论最多的。之前我们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谈论这些问题,最早17.5到现在的24.6元,从算术角度来看肯定是贵了。从投资的角度来看,2013年我们提出17.5元进行邀约收购,要2015年年初完成。大家可以分析一下欧洲整个市场的估值提升了多少,市场的估值和原来已经不一样了,如果简单从算术看是高了,从市场来看,并没有比很多欧洲企业涨了更多。第二,最近,包括中国企业对欧洲同类企业,也就是对酒店行业的收购倍数,有几家在欧洲收购的倍数是远远高过我们对地中海俱乐部的收购倍数。第三,考虑到品牌本身的价值,这品牌是这个行业的领导品牌,又是非常独特的品牌。再加上复星在1月2号,对方宣布放弃邀约之后,我们开始进行的邀约。这个邀约到现在结束之后,可以看到复星在整个领域做的一些事情。加上复星的产业整合能力,这个公司的价值远远不止现在的价值。要全面评估这个价值,可以知道我们为什么始终没有放弃,因为我们觉得非常有价值。再加上未来的发展前景,尤其是这种模式的度假,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像它这样在全球40个国家有度假点,而且都是在最好的地方。像在亚洲,在巴厘岛、马尔代夫、坎昆,他是第一家进坎昆的,现在坎昆成为全球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它的度假战略资源,实际上是非常珍贵的。他有本身的欧洲本身的度假人数,加上中国现在成长的中等收入阶级,加上其它国家的人,但度假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海滩资源、好的滑雪场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觉得目前的价格收购非常合理,而且我们觉得非常有价值。

  李关云:现场很多听众也是晨哨网的粉丝,前两天我们开放了一个场外的微信提问环节,有很多投资者无法今天来到现场,我们收集了一些提问。有一位三胞集团的粉丝,他提问仲总:三胞集团医疗养老产业海外并购有什么规划?三胞集团有没有意向在澳大利亚进行房地产投资?

  仲之浩:谢谢大家的关注。养老和医疗,一直是我们接下来要投资的重点。这个背后的逻辑我不多说了,大家很清楚。我们在海外看,也是会看有没有合适的标的可以有一些技术、模式可以嫁接到国内。目前国内的市场毕竟太过庞大了,有任何可以在当地嫁接到国内的,在国内市场上可以发扬光大的,我们都会感兴趣。第二,我们并不做房地产投资,或者说这不是我们的主业。包括在海外、在澳大利亚或者其它地方,我们没有具体的规划去做房地产投资。

  提问:大家好,我来自律所。请问三胞集团的仲总,刚才听您演讲的时候,我第一反映就是技术帖,介绍了很多的技术细节,因为时间关系,只是浅浅带过,非常可惜。希望今后有机会可以分享经验。刚才您的演讲内容提到,您在海外收购的时候,您是直接参与谈判的。我的理解,海外并购尤其是中国人和老外谈判的时候,双方的文化冲突和内心的揣测、语言沟通,都存在比较大的障碍。希望您可以再深入分享一些谈判当中的技巧、经验。

  仲之浩:这两个案例都非常有意思。我也完全同意您的说法,其实中外在文化、在谈判思路上都有一定的差异。确实,整个过程当中会有很多的冲突、不顺利,或者是意外。我给大家分享一件小事,当时我在伦敦和他们谈价格的时候,我们被董事长授权谈到某一个价格。对方说这个不能接受,在我们以价格上要多5000万英镑,双方就僵在这里了。这时候因为我们没有被授权,不能谈下去了,只能离开伦敦,说要获得董事长的授权才可以再谈。他们说,不行,你们不能到这里走,你们到这里,水已经开到98度了,你们走了,水温降下来了,再把所有股东找来很难。最后,我们就知道,我们在交锋过程中有可能掌握比较大的主动权了。最后,我们成功的把他们的价格往下降了。当时,我们真的是一个无心的举动,我们没有被授权不能做这件事,我们只能说离开,并没有说不玩了。由此带的效应,确实让我们受益了,也确实是当时比较有趣的事情。

来源:搜狐财经

评论(0
名称*
验 证 码 点击换一张 看不清?
字数不得超过1000字
扫描关注磊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