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羞涩”说中西文化差异

今天去首都机场接一个在北京转机回美国的朋友,朋友带着两个孩子,一个10岁,一个5岁。两个中国面孔的孩子完全生活在美国,没有多少中国的经验,从机场到酒店到晚饭的路上,两个孩子一刻不停的玩耍嬉闹。在两个孩子身上我强烈的感到与中国孩子的差异:中国孩子通常会显得比他们更为羞涩和规矩,美国孩子显得更为活跃和自信。这种差异不断的在我看到的中国和美国孩子、成人身上得到验证。

 

这是文化差异吗?这看起来似乎是极小的文化差异。

如果这是一节国际理解课程,这个小小的差异,我们其实可以在其背后发现非常深刻的文化背景差异。羞涩和规矩,活跃与自信之间之间的差别在于,在两个不同文化当中对于“权威”的理解的差异。

 

在汉文化中,权威的观念是极为强大的。

第一,儒家对于规则特别是“和谐”的规则的追求几乎是无止境的,苛求完美的。事实上,儒家文化也的确是成功的打造一个几乎完美的和谐的等级社会。想想看,在没有互联网、手机、高铁、飞机和汽车的时代,中国历上的唐朝和清朝中央政府掌管了比今天中国大得多的领土,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这种以“家”为单位的,强调服从的,和谐的等级社会观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第二,儒家也讲究“爱”,这个爱的核心是“仁”。所谓“幼吾幼,老吾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些“爱”的观念都是构筑在清晰的等级之上的。等级结构中,上级对下级的“权威”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第三,中国历史上自公元前200年开始就几乎一直存在着强大的中央政权,社会的权力结构自上而下,直到今天也是这样。这种权力结构也是构筑“权威”的强大动因。

这种“权威”的文化,在今天的韩国和日本我们可以更为清楚的看到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中的儿童,会显得更为羞涩和规矩。

 

在西方文化中,我们会发现“平等”的观念更为深入人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一,基督教的文化底色所强调的爱是要求教会里面的人们彼此帮助,互相称为兄弟姊妹,彼此平等。没有对于等级的特别强调。

第二,西方历史上在罗马帝国之后几乎再未出现过来如同中国历史上的那种强大的中央政权,因此对于等级的强调从未达到过中国历史上的高度。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的权威曾经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但是启蒙运动之后,这种虚妄的权威被打破以后就再未在世俗社会里面建立起来过。

第三,几百年的民主化进程,已经造成了今天的西方社会,权力机构是自下而上的逐级授权。作为权力根源的草根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自信跟汉文化中的截然不同。

在这种西方文化中长大的儿童,自然而然的更加活跃和自信。

 

我们会发现,即使很细微的行为差异,可能体现的是无论在时间尺度上还是空间尺度上都极为广阔的文化背景差异。这种深刻的文化背景差异,会造成一系列的行为差异。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在汉文化的氛围中去理解跨文化的冲击,这的确是国际理解教育的一个挑战。

来源:吴雨浓的博客

评论(0
名称*
验 证 码 点击换一张 看不清?
字数不得超过1000字
扫描关注磊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