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主要问题

  • 作者: 超级管理员
  • 时间: 2014-10-16 15:42:34
  • 点击率: 1745

总体上看,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由于时间短、经验少,目前仅仅处于初级阶段,处于学习和探索阶段,因而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微观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一些企业盲目投资决策,导致经济效益不高

据国家管理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境外企业经营的总体状况为:盈利的企业只占50%左右,盈亏持平的企业占30%,亏损的企业占20%。造成亏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投资决策失误是主要原因。一些投资决策者在对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等环境、生产能力、水文地质、技术条件、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筹措以及各种可能的风险,没有进行认真的可行性分析和论证,就草率确定项目,造成立项不当,仓促上马,使企业先天不足,有的甚至凭长官意志办事,不恰当的行政干预,结果使某些不符合经营条件的企业也设立了,导致项目受挫。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海外合资合作的伙伴选择有误。由于中方经验不足、信息不灵,对合作者的资信、能力和目的等缺乏了解,往往盲目选择和决策,造成失误和亏损。 2.境外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经营能力薄弱

经营规模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结果往往自生自灭。企业经营规模小,势单力薄,缺乏资金和技术,缺乏国际经营经验,因而在经营中常常因资金、技术的缺乏而失去竞争能力和投资机会,因势单力薄而难以抵御风险。

3.信息不灵,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

面对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技术环境,要求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必须拥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反馈系统。而目前我国跨国经营的大部分企业中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处理的功能不甚健全和完善,有的甚至还相当落后。国内为之服务和支持的信息也不够。由于资料不充分、信息不完整、不及时,使企业对国际市场最新动向把握不准,导致经营方向不明,经营决策失误。

4.缺乏具有国际化经营运作经验的高素质人才

一提起跨国经营,大多数人就去找外语好的人,但语言条件仅仅是一个方面。企业从事跨国经营需要一批懂得金融、财会、国际工商管理、熟悉海外投资操作、能够驾驭跨国生产经营管理和了解东道国法律制度、社会文化、传统习俗的高级专门管理人才。我国企业由于从事跨国经营活动起步晚、发展快,因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跟不上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不仅如此,人才流失的现象也大量存在,导致上述现象雪上加霜。这是目前企业在跨国经营的实践中感到最为困难的方面,严重阻碍了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开展。一些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通过各种办法加以弥补,但大多数由于财力、经营规模、管理体制以及培养周期等方面的限制而难以如愿。 5.传统体制的权格是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最大制约因素 企业的跨国经营不仅仅是一个战略间题,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跨国企业是企业制度发展的高级形式,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综合表现形式。

从所有制看,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海外投资企业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以及国有股占控制地位的股份制企业。尽管这些企业大都进行了从传统体制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变革,但企业改制中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远未得到根本解决。企业在产权、制度、体制方面的深层次改革远未到位。大部分企业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经营的主体,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晰、机制不灵、体制不活,各种制度不健全,面向市场的经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导致一些企业的自身机制与国外跨国公司通行体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企业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要比国内复杂得多。企业要在瞬息多变的国际经营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必须有一系列的相应条件。这些条件中最基本的就是国家必须赋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主要包括海外投资立项权、海外资金筹措和自有外汇使用权、出国人员派遣权等。目前,我国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中,多数没有这些最基本的权力。

从境外企业的组织机制看,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的联结机制始终是以建立和完善承包方式为特征,大部分境外独资子公司仍在采用全员定额承包制。而从国外跨国公司的组织管理机制看,应是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公司制是企业拥有所有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以全部法人财产享有自主经营权和自负盈亏权。而我国境外企业多采用的承包制,这就难以合理界定和保障双方的责、权、利,难以保障出资人权益和承包人经营自主权,企业也就难以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从分配制度上看,境外企业人员的收人参照外交机构人员薪金补贴制度标准执行,使得境外企业管理人员待遇比较低,分配上吃大锅饭。工资收入与经营业绩的好坏没有直接联系,不能从体制上调动人的积极性。尤其是近几年在国内收人水平不断提高、外派人员大多前往发展中国家的清况下,造成企业难以选拔外派人员、难以发挥驻外人员的积极性等诸多问题,影响外汇企业的发展。

(二)宏观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门林立、多头管理,宏观管理体制严重滞后

国家对跨国经营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的宏观协调管理机构,导致政令不一、多头管理。目前我国政府对企业跨国经营的管理实行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体制,但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为主。而外经贸部内并没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管理此项工作,而是分散在几个下属司局;同时,除外经恻部为归口管理部门外,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银行、外汇管理局都要管,但又都只管某一方面,其中,国家计委负责对一般对外投资项目进行审批,国家经贸委负责对境外加工贸易项目进行审批,各专业部门从各自管辖权限和部门目的出发,制定各自的管理办法,出现多头管理的局面,缺乏一个权威机构来负责统一协调,导致重复管理和遗漏管理并存的局面。

2.对外经济法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导致管理上的混乱

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起步晚,有关对外经济法规不健全、不完善,一些重要的经济规定和政策没有形成法律。虽然制定了对外投资的前期管理办法,但在跨国经营开展后的管理和监督方面的政策基本趋于空白。涉及跨国经营的财务、税收、信贷、外汇、统计等制度不完善,各部门制定的法规不配套,导致管理上的混乱和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

3 国家政策导向不明、透明度不够,影响宏观经济效益

国家对企业跨国经营在总体上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表现出一种无序性和随机性。导致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决策时感到目标不明、方向不定。同时,行政管理体制运行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不够。1999年3月份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为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相继出台了l0个政策性的文件,但原则性的意见多,可操作性不强,特别是企业最关心的资金、出口退税、外汇管理等方面,真正的优惠不大。国家对跨国经营企业境外投资的宏观调控尚不到位,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的指导。

4 境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过于繁琐和复杂,严重影响企业海外发展的积极性

我国政府现有的对企业境外投资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审批制。据不完全统计,现有1000多项审批阻碍企业“走出去”。同时这种制度在办事程序和规则等方面过于繁琐和复杂,导致层层审批、公文旅行、办事拖拉、效率低下。“审批一个项目要经过经贸、外经贸、外汇三条线和市、省、国家3个级别,一共要经过九道关”,“其间还要通过中国驻海外机构的商务部门审批”。层层审批所耗时间使这时国际经济环境早已发生了变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已经没有作用,由此失去大量商机,并给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埋下了大量隐患。导致不少企业在“走出去”时往往会知难而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者无所适从坐失良机。

5 经贸人员出入境管理体制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给企业外派人员造成极大不便

目前,经贸人员出国审批制度虽然做了一些改革,但仍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手续繁多、程序复杂。单单护照就有四五种类型,不符合国际惯例。

造成上述诸多方面问题的原因是错综复杂、多种多样的。既有宏观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企业微观方面的原因,既有国家政策导向方面的问题,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起步晚,经验少,水平低,缺乏大量实践的积累,缺乏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从总体上来讲,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刚刚处于起步阶段。

相比之下,外国企业跨国经营早在16世纪就开始起步,至今已有长达400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西方国家的企业不断地吸收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因而跨国经营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真正的跨国经营活动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才刚刚开始打开国门。直到现在,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仅仅有20年的时间,因此存在一些问题是难免的。

尽管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目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有待于在今后进一步的改革与开放中解决和完善。

来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证与战略》

扫描关注磊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