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的切入点非常重要,要把资源集中在能取得领导地位的市场,不要过于分散,时间和精力的投资往往比金钱还重要。
黄伟东先生现任磊石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裁,目前致力于跨文化管理,全球领导力发展的研究、培训和咨询。就国内企业国际化的相关问题,本刊采访了黄伟东先生。
《经理人》:怎样评估中国企业是否国际化以及程度如何?有没有一个量化指标?衡量的关键点有哪些?
黄伟东:这是比较技术的问题。首先有必要清楚“企业国际化”这个词和跨国经营这个概念。“企业国际化”指的是企业跨国经营的程度。企业跨国经营又分几个阶段,现在许多人接受哈佛著名跨国经营专家Christopher Bartlett博士所划分的企业跨国经营几个阶段(如表):
[图表标题]Glocalism:思维全球化 行为本土化企业全球化的四个阶段

至于如何衡量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久前,我和罗兰·贝格公司亚洲总裁Eugen Von Keller博士、世界著名全球战略专家、美国雷鸟国际管理学院(Thunderbird)Mary Teagarden教授探讨过。在学术和实际运用(咨询)领域,达成共识的主要有三个指标,可以使用这些指标考核任何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单是中国企业:
1.企业海外销售占企业总销售的百分比。衡量的是企业产品国际市场覆盖程度。
2.企业海外员工占企业总员工的百分比。这项指标衡量的是企业人员的国际化程度。
3.企业海外投资占企业总投资的百分比。衡量的是企业全球资本分配情况,和企业对全球生产和创造附加值的决心程度。
以上是从企业产品、人员和资本的角度来衡量,容易量化,此外还有一些指标,比如国际采购量的百分比、外籍人员在管理层和董事会的百分比、外国股东的百分比或者外籍占股本的百分比等。
《经理人》:哪些行业的企业国际化比较紧迫?哪些行业的企业国际化比较具有可行性?
黄伟东:中国已经是国际市场的很重要组成部分,能在中国市场做好,某种程度来说,已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第一步。加入WTO后,中国的任何一个行业都会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最紧迫的是那些有巨大市场潜力、市场化程度相对比较低的行业,比如金融保险、电信运营服务、流通物流、软件行业等。这些行业最大的任务是如何守住自己国内的市场份额,然而,他们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市场。
至于哪些行业的企业国际化比较具有可行性,应该考虑行业里的这些因素:
1. 中国劳动力、技术是否占有优势;
2. 产品和服务能否规模化;
3. 能否通过纵向国际整合,创造更大市场价值;
4. 这些行业在中国本土市场的大小。
2. 产品和服务能否规模化;
3. 能否通过纵向国际整合,创造更大市场价值;
4. 这些行业在中国本土市场的大小。
这样来看,一些行业如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家电、软件等比较可行。
《经理人》:企业发展到怎样的阶段比较适合国际化?
黄伟东:这就看行业了。如果一个企业所处的行业国内和国际市场都已经比较国际化了,那就必须尽早开拓国际市场,否则在国内市场也无法保持长久竞争力,如软件行业,美国一些规模很小的软件公司,公司刚成立就在世界各地成立分公司拓展国际市场,这样可以提高在美国本土市场的竞争优势。
如果一个公司所在的行业国际规模不是很重要,国际市场开拓不会对国内市场带来什么优势,这些行业,不宜过早国际化,最好在本土市场占有绝对优势后,再到国际市场,如零售业。
一个企业在自己的本土市场都未能做到前几位,企业国内的实力不能支持其国际战略,就不应该过早地跨国经营。根据以往经验,一般企业在跨国经营的前三个项目中,两个是不成功的,只有那些在本土市场有相当实力的企业才输得起。中国企业能在自己行业里做到前几名,比较适合考虑国际化,或者能通过国际化手段增强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的企业。
《经理人》:柳传志先生说联想还没有考虑国际化,而徐少春先生认为金蝶的国际化刻不容缓,你怎样看?
黄伟东:我们可以从一些数据来分析这个问题。联想和金蝶是在两个不同的行业,虽然都是信息产业,可是竞争环境完全不同。联想主业是PC 和手机,根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信息,今年上半年计算机行业产品销售收入1374亿元,增速达到46.6%,这样速度增长的市场,世界上哪里有?尽管现在联想PC占市场份额29%,但仍然有增长空间,而且国外PC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联想的品牌主要在中国,在本土市场除了有方正、同方等国内竞争对手,还有IBM、惠普,最强大的对手是戴尔,戴尔最近一个财季(截止到8月1日)的中国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1%,上个季度增长了67%,再上个季度增长了72%,以这样的速度,用不了几年戴尔就会赶上联想。柳传志先生自然不敢掉以轻心,首先考虑如何把在国内市场做好、做强。其实,联想在按照自己步的伐走国际化的道路。
金蝶所处的是软件行业,中国软件行业只占世界软件市场的1.6%。自CEPA协议签署后,如何迎接国际贸易中的新挑战、融入全球供应链、提高信息技术的价值与投资回报,将成为所有国内软件厂商必须面对的课题。软件行业的国际化显得更为紧迫。
《经理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利益点和风险点在哪里?如何权衡?
黄伟东:很明显,首先要看一个企业跨国经营的目标是什么。一般来说,企业跨国经营会给企业带来:
1. 新的市场带来新销售成长点,增强企业的规模效应;
2. 获得低成本原料,降低生产成本;
3. 新的行业信息和竞争情报,增强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4. 获得新的技术;
5. 避开贸易壁垒;
6. 培训国际人才;
2. 获得低成本原料,降低生产成本;
3. 新的行业信息和竞争情报,增强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4. 获得新的技术;
5. 避开贸易壁垒;
6. 培训国际人才;
根据罗兰·贝格公司最近对中国50家最国际化大企业跨国经营的调查,中国跨国经营的主要目标是: 新市场56%,采购原料20%,获取新技术16%。
跨国经营的主要风险在于:
1. 回报时间比较长,投入比较大;
2. 如果市场切入不对,浪费资源和时间,从而影响国内市场的表现;
3. 人才流失。
2. 如果市场切入不对,浪费资源和时间,从而影响国内市场的表现;
3. 人才流失。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要十分小心,切入点非常重要,要把资源集中在能取得领导地位的市场,不要过于分散,时间和精力的投资往往比金钱还重要。中兴为中国企业树立了好的楷模,比如在巴基斯坦,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最大的3个厂家排序已变成了中兴、西门子和阿尔卡特。
撰文/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