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权力距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家庭习俗、人际关系、人们的交往方式、语言体系和组织实践等方面都存在着权力差别。高权力距离的地区包括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的一些国家,低权力距离的国家包括美国、德国、中国和英国等。在低权力差距的国家中,突出强调每一个个人,没有绝对的领导者,每一种性别的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对待。
2、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在个人主义文化的国家里,例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和德国,看重个人的自我表现,在交流中把“说出来”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并且运用对抗策略来处理人际关系问题。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例如阿拉伯、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人们肯定要忠于群体,当出现冲突时,更多地采用避免、调解和其他保全面子的方法。
3、不同性别的角色分工。高度女性的文化认为女性应该精于养育、关注生活质量和对不幸的人表现出同情。一般而言,女性文化允许跨性别的行为。高度男性的文化认为男人应该关注财富、成就、挑战、野心和晋升,并且他们应自信、具有竞争力、强壮和承认成就。男性文化更有可能维护严格的性别角色定义,因此对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有更明确的期望。高度女性的文化包括非洲和欧洲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高度男性的文化包括拉丁美洲、英国、日本和美国。
4、对未知事物的容忍程度。感觉受到模棱两可和不确定形势威胁并尽力避免这种威胁的文化喜欢用正式的规则来控制社会行为,最好的例子是中国。低度避免不确定的文化则很少需要规则并接受和鼓励形成不同观点和冒险行为,这样的国家包括拉丁美洲、非洲和日本。
5、长期和短期需要的满足。拥有长期定位的人欣赏坚持,有羞耻感,强调关爱他人,忠实并值得信任,中国、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对生活有明显的长期定位。而短期定位的人们看重个人的稳定性,但不特别尊重传统,因为这会阻碍创新和抑制人才流动,这样的国家包括芬兰、法国、德国和美国等。
6、信息关联的程度。在高关联的沟通中,大多数信息已处于个人掌握之中,很少有信息处于编辑和明显有目的的转移状态中,例如,在日本、非洲、墨西哥和其他亚洲和拉丁美洲文化中,一条信息的大部分含义或者通过物理环境得到暗示,或者被假定为个体信仰、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一部分,在长期的相互关系中,沟通经常是高关联的,因为最轻微的姿势、最快速的一瞥或最简短的评论都能在没有详细的陈述或进一步的解释的情况下被理解清楚。而大多数西方文化更喜欢低关联信息。在这种低关联信息中,信息的主要部分处在沟通本身之中,而不是在
关联的内容里,比如计算机命令就是低关联的,因为它们要求每一单位空间、时期、字母和数字都准确地处在正确的位置上,没有例外,所有的信息都在命令之中,否则命令就无法工作。讨论这六个方面的文化差异的目的是提供一些特定的观察文化差异的有用观点和工具,没有哪一种文化比另外一种更好,也没有哪一种文化是不同寻常或异质的。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文化差异将有助于人们变得富有同情心、宽容、尊重,也有助于帮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更准确的理解和交流。应该承认,在跨文化交流中也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这些障碍是伴随着人的社会化和确定的习惯而产生的,并使交流和沟通出现偏差。其中主要包括种族优越感、成见、偏见和歧视。第一,种族优越感。种族优越感是人们认为自己所处的文化群体的行为、规范、思考方式和存在方式优于所有其他文化群体的一种信念。按照这种极端的观点,人们可能认为其他文化的行为、规范、思考方式和存在方式不如自己的那样好或有价值,它阻碍人们努力了解其他人的观点,也阻碍人们在情感移入上的所有尝试,是跨文化沟通中的一种障碍。第二,成见。成见是指对另一个种族、另一个民族、另一种文化的看法过于简单或扭曲。成见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改变,由于成见的存在,人们通常可能从支持而不是否定成见的环境中去挑选信息,这样只能是使它们在意识中更加根深蒂固。第三,偏见。偏见是在很少或没有经验的基础上对一种文化群体所持的否定态度。成见和偏见是有区别的,成见告诉人们群体是什么样的,而偏见则告诉人们如何理解这样的群体。第四,歧视。歧视是人们排斥、避开其他群体或与其他群体保持距离的公然行动。歧视比成见和偏见更进了一步,即将观念与行动结合起来,不管它是公开的还是隐蔽的,人们都可以在不经意的谈话中、在略微侧身的动作中、在通过避免与对方的眼神接触中来巧妙地表示对某人的歧视,或者可以通过激烈的口头侮辱和身体暴力来表达歧视,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中当一个独裁暴君要灭绝某一种族或民族时会利用种族屠杀来进行歧视。针对某一个人进行歧视是个体歧视,对大量的个体或群体进行歧视就是集体歧视,涉及到一个企业或行业的歧视就是机构歧视。无论哪一种歧视,毫无疑问都是严重妨碍正常的人际交流的。五、跨文化交流障碍的处理和改进为了使交流准确地进行,要求信息的发送—接收者必须按照相同的感性观点来进行沟通,这在来自相同的种族或文化的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时候通常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与来自不同种族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时就会遇到困难,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并在不同的领域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研究发现,当非主流群体要去面对压迫性的主流文化结构时,一般会采用以下三类策略:同化、通融或分离。
1、同化战略
非主流群体运用同化战略,就是丢弃他们的文化差异和能够标识他们为非主流群体的明显特征。这其中有三种类型的同化:
(1)非主动同化。在这种类型的同化中,少数群体成员想归属于多数群体,但他们并不想采取积
极的方式来实现。为了能被接受,他们强调与主流群体的共同之处,并不时地审查自己以便适应。
( 2 ) 主动同化。在主动同化中,人们可能采取更有力的方式去适应。他们将经常为与主流群体相遇而精心准备,也可能通过加倍地表现聪明和智慧等来过分地弥补与主流文化的差异。
(3)积极的同化。在这种类型的同化中,少数群体成员将不惜任何代价去适应主流群体,他们会
暗示两种群体之间没有任何差异,并小心翼翼地努力不说或不做任何表明他们之间差异的事情,比如不说方言或不表现自己所属群体的行为等。
2、通融战略
通融是为了使主流群体再构建,或者至少是改变规则,以便他们接纳非主流群体的生活经历。共有三种类型的通融:
(1)非主动通融。在非主动通融中,人们不会采取行动使主流群体成员对自己产生防备,而是使
主流群体成员更多地注意到他(或她)所在的群体并努力改变他们的成见。
(2)主动通融。那些采用这种战略的人尽力想在自己的群体与主流群体之间达成一种平衡。他们设法通过分享自己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来使他人了解自己所在群体的成员,而且通常会选择一位主流群体中的人作为导师以引导、支持和协助自己,同时也设法让主流群体了解自己所在群体的文化。
(3)积极的通融。这一战略是进入主流群体并带着一种改革主流群体的目的来设法改变对方,非主流群体成员努力与主流群体共同工作而不是反对他们,并可以与主流群体对抗以获得优势。
3、分离战略
在分离战略中,非主流群体成员放弃努力,他们不想与主流文化联结到一起,因此他们分离成一个只包括与他们自身相类似成员的群体。共有三种分离战略:
(1)非主动分离。在这种分离战略中,非主流群体成员在任何时候都尽可能回避主流群体。尽管非主流群体成员可能要与主流群体成员一起工作,但他(或她)在工作后并不想与他们一起交往,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暗示,会让主流群体成员感到他们想要独处。
(2)主动分离。进行主动分离的人努力构建使自己能与主流群体分离开的组织,在这些群体中,他们反对任何暗示主流群体优越而他们处于劣势的主流群体信息。他们使用的一种沟通策略是提醒主流群体对他们的压迫。
(3)积极的分离。在积极的分离战略中,人们从主流群体中分离出来并希望他们的非主流群体同伴也这样做,有时甚至批评那些采用同化和通融战略的人。这样的群体为了反抗主流群体的压迫而进行斗争是常见的,如果这些群体的成员不得不与主流群体相互作用(例如在工作中) ,则会设法不让主流群体利用其特权地位来对非主流群体进行破坏。当人们面对着与自己不同的人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会提出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比如有没有能与不同的人进行沟通的不同模式? 有没有应对不同种类的人的特定的有效方式? 能不能掌握以真实和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