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000万游客抵达上海的同时,也将带来迥异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文化要素,但目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在上海尚属空白。为了避免差异文化碰撞出现的尴尬,农工党上海市委提出建议,通过培训提升上海世博志愿者和市民跨文化交际能力。
用“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来形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丝毫不为过。比如在接受礼物上,本性内敛的中国人习惯不做评价,但这在外国友人看来却是“不屑一顾,不重视友谊”的表现。西方从80年代起就把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到国际会展和旅游促进、国际商业和国际经济管理等实用部门。在美国和欧洲的政府单位、商业企业等都建有实用跨文化交际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人员。但此类专业跨文化培训机构及师资目前在上海尚属空白。
农工党市委建议,以世博志愿者培训为契机,推动上海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的培训工作,开展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在培训过程中,以了解西方文化习俗为抓手,把西方的日常习惯如外国人常谈话题、来宾的饮食习惯等,融入到各种“生活情景”中让志愿者领会。为了实现跨文化培训的全覆盖,可利用地铁、公交车、出租车等进行中外文化知识、礼仪、行为方式的比较宣传;同时,充分利用大学外语师生的中外文化优势,编写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培训资料,分层次、分人员、分年龄进行辅导学习。